李敬玄生于亳州谯县,是赵郡李氏南祖的后裔,唐朝时期的大臣。李敬玄曾担任李治的侍读,之后又任弘文馆学士、中书侍郎、吏部尚书、中书令、洮河道大总管、扬州长史等职,封爵赵国公;他曾率军征讨吐蕃,因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而大败,后被贬职。公元682年,李敬玄病逝,追赠兖州都督,谥号为文宪。人物生平 家族出身 赵郡李氏南祖之后,有李善权,为后魏谯郡太守,他把家徙至谯,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。 早期事迹 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,精通礼制,后在马周的推荐下,进入崇贤馆,成为太子李治的侍读。他虽生性冷峻,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,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,历任西台舍人、弘文馆学士、右肃机、检校太子右中护。 担任宰相 669年,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、同东西台三品,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,成为宰相。他将司列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,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,主持选官多年,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。 672年,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,加封银青光禄大夫,仍兼任太子右庶子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后又监修国史。 675年,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。他主掌吏部多年,又和赵郡李氏联宗,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,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。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,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。 征蕃兵败 676年,李敬玄升任中书令,封赵国公。当时,刘仁轨每有奏请,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,从中阻挠,二人因此交恶。 678年,吐蕃入寇。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,故意奏请道:“镇守河西,非李敬玄不可。”李敬玄极力推辞。此时,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,便道:“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,朕就会主动前往,卿不得推辞。”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,兼镇抚大使,检校鄯州都督,率军抵御吐蕃。 同年九月,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,并命刘审礼为先锋。他逗挠不前,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,兵败被俘。刘审礼败后,李敬玄狼狈而逃,退至承风岭,挖壕沟防御。这时,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,吐蕃军退军,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。后来,李敬玄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。 贬官而死 680年,李敬玄上表称病,请求回京,得到批准。他回京后,也未引咎请罪,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。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,将他贬为衡州刺史,后又改任扬州长史。 682年,李敬玄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,追赠兖州都督,赐谥文宪。李敬玄后人 儿子:李思冲,官至左羽林将军,随李重俊诛杀武三思,失败被杀。 儿子:李守一,官至郫县县令。 曾孙:李绅,与李德裕、元稹同在禁署,时称“三俊”。人物评价 刘昫:崔、卢数公,皆以忠清文行,致位枢要。恪恭匪懈,以保名位,诚所谓持盈守成,太平之君子。然敬玄之擢太玄,可谓能举善者矣。
本 名:李敬
赵郡李氏南祖之后,有李善权,为后魏谯郡太守,他把家徙至谯,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。
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,精通礼制,后在马周的推荐下,进入崇贤馆,成为太子李治的侍读。他虽生性冷峻,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,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,历任西台舍人、弘文馆学士、右肃机、检校太子右中护。
669年,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、同东西台三品,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,成为宰相。他将司列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,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,主持选官多年,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。
672年,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,加封银青光禄大夫,仍兼任太子右庶子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后又监修国史。
675年,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。他主掌吏部多年,又和赵郡李氏联宗,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,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。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,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。
676年,李敬玄升任中书令,封赵国公。当时,刘仁轨每有奏请,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,从中阻挠,二人因此交恶。
678年,吐蕃入寇。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,故意奏请道:“镇守河西,非李敬玄不可。”李敬玄极力推辞。此时,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,便道:“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,朕就会主动前往,卿不得推辞。”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,兼镇抚大使,检校鄯州都督,率军抵御吐蕃。
同年九月,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,并命刘审礼为先锋。他逗挠不前,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,兵败被俘。刘审礼败后,李敬玄狼狈而逃,退至承风岭,挖壕沟防御。这时,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,吐蕃军退军,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。后来,李敬玄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。
680年,李敬玄上表称病,请求回京,得到批准。他回京后,也未引咎请罪,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。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,将他贬为衡州刺史,后又改任扬州长史。
682年,李敬玄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,追赠兖州都督,赐谥文宪。
所处时代:唐朝
唐朝公主太开放,竟无人敢娶
在唐朝时期,国家强盛,百姓安居乐业。然而唐朝公主行为放荡,私生活淫乱是出了名的。那么这位风流公主到底是谁呢?今天就让趣历史小编
唐朝开国功臣为何最后惨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
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,在李世民继位之时。创建了凌烟阁,是为了表彰当年对帮助过他的有功之人,一共有二十四人,排行第一的就是长
唐朝武将常何死后留下一物,竟暴露出李世民不为人知的一
古代很多皇帝心中,都有一个忌讳。大臣给皇帝提意见,什么难听话都有人敢说,唯独这个忌讳没人敢提一句。这个忌讳就是皇位传承是否名正
他为唐朝保全天下,同时也成了吃人魔王,四万军民仅剩四百
而安史之乱爆发后,叛军势力强大,一路势如破竹,途中的郡县望风而降。而此时,作为县令的张巡奉命跟随主将贾贲等一起守卫雍丘(今河南杞
唐朝四大"猛将",第一名竟然是他,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很少
第一,李靖李靖原本是隋朝的名将,他也被称为“唐朝的第一猛将”。李靖这个人十分擅长于用兵,其谋略也是高人一筹。在隋朝破败不堪之后
刘仁轨
民族族群:汉人
李敬玄(615年-682年),亳州谯县人,唐朝宰相。
出生地:亳州谯县
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,精通礼制,后在马周的推荐下,进入崇贤馆,成为太子李治的侍读。他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,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, 历任中书舍人、弘文馆学士、尚书右丞、太子右庶子、中书侍郎、吏部侍郎、吏部尚书,后进拜中书令,封赵国公。一看这一连串的荣耀经历,就能看出他当年是多么的辉煌。
主要作品:《李敬玄集》
史载李敬玄“生性冷峻”,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刻板呆滞,还有些自命清高的意思。所以,目光中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。
主要成就:担任宰相,执掌典选
赵郡李氏南祖之后,有李善权,为后魏谯郡太守,他把家徙至谯,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。
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,精通礼制,后在马周的推荐下,进入崇贤馆,成为太子李治的侍读。他虽生性冷峻,但研究学问非常勤勉,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,历任西台舍人、弘文馆学士、右肃机、检校太子右中护。
669年,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、同东西台三品,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,成为宰相。他将司列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,并沿袭张仁祎修正的选官程序,主持选官多年,使得铨选录用有条不紊。
672年,李敬玄担任吏部侍郎,加封银青光禄大夫,仍兼任太子右庶子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后又监修国史。
675年,李敬玄升任吏部尚书。他主掌吏部多年,又和赵郡李氏联宗,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,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。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,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。
676年,李敬玄升任中书令,封赵国公。当时,刘仁轨每有奏请,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,从中阻挠,二人因此交恶。
678年,吐蕃入寇。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,故意奏请道:“镇守河西,非李敬玄不可。”李敬玄极力推辞。此时,唐高宗已经厌恶李敬玄,便道:“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,朕就会主动前往,卿不得推辞。”任命他为洮河道大总管,兼镇抚大使,检校鄯州都督,率军抵御吐蕃。
同年九月,李敬玄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,并命刘审礼为先锋。他逗挠不前,致使刘审礼孤军深入,兵败被俘。刘审礼败后,李敬玄狼狈而逃,退至承风岭,挖壕沟防御。这时,偏将黑齿常之率死士夜袭吐蕃军,吐蕃军退军,李敬玄这才得以返回鄯州。后来,李敬玄又在湟川被吐蕃击败。
680年,李敬玄上表称病,请求回京,得到批准。他回京后,也未引咎请罪,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。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,将他贬为衡州刺史,后又改任扬州长史。
682年,李敬玄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,追赠兖州都督,赐谥文宪。
战吐蕃
公元677年五月,吐蕃又来进犯,这次的目标是扶州的临河镇,唐军兵败,朝廷任命战功累累的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,以抵御吐蕃。
战功卓着的封疆大吏,行事比较粗犷,语言比较率直,和同样目空一切的当朝宰相一遇,自然是针尖对麦芒,两人经常抬杠。
刘仁轨镇守洮河,每次上书皇帝,向唐高宗提出点什么要求,多被李敬玄压制,因此便对他怀恨在心。一日,进京述职的刘仁轨觐见皇上,皇上问他戍边情况。这次终于有机会摆李敬玄一道了。
唐高宗
他明知李敬玄并无将帅的才能,为了陷害他,便上奏说:“西边的镇守任务,非李敬玄不能胜任。”
其实李敬玄此时有许多做法,已经引起唐高宗的反感。后来他升任吏部尚书,和赵郡李氏联宗,前后三任妻子都出身山东士族,因此在朝中势力极大,这对朝政十分不利,唐高宗对此很不高兴,但未公开批评他的过错。此时一听刘仁轨的进谏,立马一想,让李敬玄到西部去镇守边关,省的在朝中拉帮结派,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便应允了。
朝廷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,兼镇抚大使,检校鄯州都督,率军抵御吐蕃。 李敬玄对此一再推辞。唐高宗对他说:“刘仁轨那里形势紧张,如果需要朕,朕也亲自去,你怎么能推辞呢!”
战斗
李敬玄到任后,率兵十八万与吐蕃将领论钦陵交战于青海之上,打了败仗,工部尚书、右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被吐蕃俘虏。当时刘审礼正率前军深入敌境,驻扎在濠所,被吐蕃攻击,李敬玄畏惧,不敢前去救援。
听说刘审礼战败被俘,他又狼狈后撤,驻扎在承风岭,利用泥沟自我防卫,吐蕃屯兵高岗,居高临下向他施加压力。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,夜间率领敢死队五百人袭击吐蕃军营,吐蕃军溃散,他们的将领跋地设领兵逃走,李敬玄于是收集残余士兵返回鄯州。
激战
公元680年,李敬玄上表称病,请求回京,得到批准。但他回京后,未向皇帝上书,引咎请罪,直接到中书省办公。
一看李敬玄回到朝廷,精神饱满,神采奕奕的样子,唐高宗心里头有了疑惑,经过仔细了解,得知他并未生病。“狂妄之徒,竟敢戏弄孤家!”大怒,将他贬为衡州刺史,后又改任扬州长史。
公元682年,郁郁不得志的李敬玄到任不到两年,便在任上病逝,终年六十八岁。
李敬玄
结语:在古代的朝廷中,文臣武将都是分列两队上朝的。所谓的“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”在安定时期,一般文官的地位较武将为高。为什么?文人的花花肠子多,更容易获得皇上的欢心。武将中,除非是能左右朝堂、连皇上都惧怕的跋扈大将军,一般武将是斗不过文官的。
但这次皇上的亲随,被刘仁恭的一个借刀杀人之计,顺利的完成复仇计划,让这些文官们也知道了他们的厉害——武将们并非全是只会马上征天下的赳赳武夫,其计谋不光是可以放在用兵上,算计起人来一点也不亚于你们这些“腐儒”,也算是让世人大开了一把眼界。
参考资料:
《资治通鉴》宋·司马光
本文由betway88发布于历史人物,转载请注明出处:唐朝李敬玄生平简介,武将并非只会马上征天下